2024.12.03
在红外探测器领域,利用微纳结构提高光子的耦合效率和吸收率,保持器件光学响应的同时降低器件吸收层的厚度和体积,从而降低了器件的暗电流,提高了器件探测率。目前,在红外探测器研究中使用的微纳结构主要包括:介质型微纳结构、表面金属型微纳结构和三维等离子体腔型微纳结构等。这是微结构对红外探测器性能的增强首先体现在对特定入射光谱或宽光谱段的减反效果上。探测器光吸收率的大幅提高意味着可以使用更薄的吸收层材料,而微纳结构本身也可以有效减小器件光敏单元的体积,这使得器件与材料体积相关的本征暗电流明显减小,从而进一步提高红外探测器的探测率和综合性能。
利用微纳结构实现对红外探测器光电性能的多维度调控及其机理研究是当前红外探测器研究的前沿,也是未来新一代红外探测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微纳结构红外探测器件仍面临工艺的兼容性问题、性能的颠覆性不够、自适应能力有待提升等困难和挑战亟需克服。微纳结构增强型红外探测器件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研究方向:(1)与CMOS兼容的微结构探测器件结构设计方法与加工工艺;(2)同时具备宽波段、高灵敏度、低噪声和高响应速度等综合性能的微纳结构红外探测技术;(3)响应光谱等性能具有动态调控能力的自适应型器件。随着未来探测器新材料、新结构、新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系统集成工艺的不断进步,微纳结构增强型红外探测器将展现出极具前景的应用潜力,为高集成度、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红外探测系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该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中心助理研究员朱鹏,主要从事微纳光学器件、二维材料的制备及新型红外探测器件的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标注来源为中芯热成的原创文章中包含所有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归本网所有,未经本网允许不得擅自使用,本网同意授权转载后,必须注明出处。本网站将对侵权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标注来源为其他网站或媒体的均为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予以撤销处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本网只提供参考并不提供任何建议。其他网站或媒体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标注原来源,不得擅自篡改来源为中芯热成,如因此原因涉及版权法律追责,自行负责,本网站概不负责。
本网法务团队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